很多人觉得进国企,就是走个流程,看关系。其实,这几年情况变化挺大的,尤其是一些大型央企、国企,他们的招聘体系越来越规范,对专业能力和岗位匹配度要求也高了。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怎么才能算是“正儿八经”地敲开国企的大门,少走些弯路。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现实的,那就是你到底想进什么样的国企?是那种大家印象里的“铁饭碗”单位,还是说,一些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业务模式更新迭代的国企?这差别很大。前者可能更看重稳定性、资历,后者则更看重你能否带来新东西,能否适应快节奏的工作。我当年刚毕业的时候,就一门心思往那些“老牌”央企钻,觉得那是金字招牌,结果发现,里面的晋升通道有点窄,而且很多工作流程还是按照几十年前的模式在走,我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感觉有点被边缘化。
然后,你得明确自己想去的岗位。国企的岗位千差万别,从最基础的基层操作岗,到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等,涵盖的领域非常广。你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投,得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以及职业规划来筛选。比如,你学的是计算机,去了国企的后勤部门,那肯定不对路。我认识一个朋友,学金融的,非要去一个集团的工程建设部门做助理,一年到头接触不到金融的核心业务,最后跳槽了。这就是典型的定位不清。
最后,了解国企的招聘特点。很多国企,特别是大型国企,都会有自己的招聘季,而且流程往往比较长。从网上发布招聘信息、简历筛选、笔试、面试(通常会有多轮,包括部门面试、HR面试,甚至高管面试),最后体检、政审,环环相扣。你要提前做好功课,关注他们的guanfangwebsite、微信公众号,很多时候信息发布的第一时间就在那里。
说到如何进国有企业,绕不开“关系”这个话题。我得说,在一些传统国企,或者一些特定的岗位上,关系的作用确实存在,也不能完全否认。但话说回来,这几年国家对国企的改革力度很大,很多单位在招聘流程上更加透明化、规范化了。比如,一些重要的岗位,都会公开招聘,甚至会引进外部的猎头公司来操作,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人才,而不是仅仅看你有没有“熟人”。
我亲身经历过,有一次我们部门招聘一个技术岗,领导一开始就说了,要找个“能力强的”,他明确表示,他对某个推荐来的简历不感冒,觉得能力达不到要求。最后,我们是通过公开招聘,才找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候选人,这让我对国企招聘的规范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我也见过,一些基层岗位,或者一些不那么核心的部门,确实存在一些“照顾”的情况。所以,你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关系上。
与其去琢磨怎么找关系,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能力上。因为一旦你进入了国企,你的工作表现、你的专业能力,才是决定你未来发展的根本。如果你本身就能力很强,又有这层“关系”的加持,那自然是锦上添花;如果能力不行,光靠关系进去,也很难走得长远,到时候可能会被边缘化,或者不得不面对更复杂的内部人际关系。
学历,尤其是在一些研究型、技术型国企,或者对岗位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是重要的敲门砖。985、211的毕业生,在竞争中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学校在特定专业领域有优势的,更容易被一些大型国企看中。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普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实习经历,也一样能够进入不错的国企。
至于相关的专业证书,比如CPA、CFA、法律职业资格证、某些IT认证等等,在针对性的岗位上,绝对是加分项,甚至有时候是“必须项”。你想进国企的财务部门,没有CPA,可能就很难进入核心岗位。你想进国企的法务部门,没有法律职业资格证,就更别提了。所以,根据你目标岗位的要求,提前考取相关的证书,是非常有必要的投入。
实习经历,尤其是在目标国企或者同行业企业实习的经历,价值巨大。这不仅能让你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内容,也能让你在简历中增添一份重量。我之前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实习过,虽然实习期间很辛苦,但这段经历让我对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我清晰地知道,我未来想从事的就是这类工作。后来我应聘这家银行,他们在面试时,也特别关注我的实习经历,问了很多具体的问题。
国企的笔试,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职业能力测试,包括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这部分考验的是你的基础能力和逻辑思维;二是专业知识测试,这部分就因岗位而异了,可能是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知识。对付这部分,我建议是多做真题,了解题型和难度,特别是那些国家出题的考试,比如公务员考试的行测题,很多国企的笔试都会参考。专业知识就得靠平时积累了。
面试环节,更考验综合素质。首先,你要对你申请的岗位以及你了解的这家国企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这家国企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最近有什么重大的项目或发展战略?你为什么选择这里?你觉得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这些问题,你必须提前准备好答案,而且答案要言之有物,不能是空泛的套话。
其次,国企面试,有时会考察你的“国企文化适应性”。比如,你如何看待集体主义?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你如何面对压力?这些问题,你不能表现得过于特立独行,也不能表现得圆滑世故,要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踏实肯干、有团队精神的形象。我记得有一次面试,面试官问我,“你觉得你在工作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我当时回答,“我最看重的是学习和成长,其次是团队的协作,最后是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回答,应该还是比较符合国企的期待的。
有时候,一些考生在准备如何进国有企业的过程中,会走进一些误区,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错失机会。比如,有人觉得国企工作轻松,每天上班喝茶看报,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现在的国企,尤其是那些有市场竞争力的国企,工作强度一点不比民企小,很多时候甚至因为流程的复杂性,会更耗费精力。
还有一种心态,就是觉得进国企后就能“一劳永逸”,从此高枕无忧。但时代在发展,企业在改革,国企也在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如果你不持续学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样会被淘汰。我身边就有一些人,因为安于现状,几年来岗位和技能都没什么长进,现在企业改革,岗位调整,就显得很被动。
再者,不要过度神化“关系”。如果你觉得进了国企全靠关系,那心态就容易失衡,甚至在工作中产生惰性。相反,你应该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业绩上。当你用实力说话的时候,自然会赢得尊重,也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
很多人选择国企,看重的是它的“稳定性”。确实,相比于一些民营企业,国企在宏观经济波动下,整体抗风险能力更强,员工的职业安全感相对较高。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这种稳定性并不是说你就一劳永逸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的改革和调整,都会影响到你的职业生涯。
如今,很多大型国企也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创新。这意味着,如果你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抓住机遇,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你的发展空间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比如,一些国企开始大力发展数字化转型,如果你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国企里同样能大展身手。所以,与其把国企看作是一个“终点”,不如把它看作一个“平台”,一个你可以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总而言之,如何进国有企业,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力。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有志于进入国有企业,那就从现在开始,把该学的学好,该考的证书考下来,该积攒的实习经历积累好,这样,当机会来临时,你才能牢牢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