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谈论:从“说”到“说透”的进阶之道

股指期货 (3) 2天前

怎么样谈论:从“说”到“说透”的进阶之道_https://m.jnkyh.com_股指期货_第1张

怎么样谈论?这问题听着简单,但真要做到位,学问可就大了。很多人以为谈论就是把话说清楚,能让人听懂就行,甚至觉得能说会道就是本事。其实,真正的“谈论”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到了需要解决问题、影响决策或者传递复杂信息的时候,光会说,往往是远远不够的。常常看到一些场合,大家七嘴八舌,看似热闹,实际是各说各话,效率低得可怜,这就是没找对“谈论”的点。

言之有物:怎么让“说”更有分量

首先,怎么样谈论,核心在于“言之有物”。这玩意儿不是一张嘴就能变出来的,它需要你对所谈论的对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举个例子,要是我们公司新推出的一个产品,我上去就说“这个产品很好,大家都来买”,那显然是外行话。得先讲清楚它的核心功能是什么,解决了用户什么痛点,跟市面上同类产品比起来,优势在哪里?成本结构大概是什么样的?目标用户群是谁?什么时候能量产?这些都是“物”,没有这些“物”,再漂亮的辞藻也撑不起场面。

很多人觉得“准备”是件枯燥的事,但其实,你要是想在谈论中站住脚,就得把这个“准备”的功夫做足。搜集数据,分析报告,甚至跟一线销售人员聊聊,了解他们的反馈。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跨部门会议上,关于一个项目是否能推进,各部门都有自己的顾虑。当时我们产品部的人就拿出一份详细的用户调研报告,把潜在用户的需求和反馈数据条理清晰地展示出来,一下子就让那些摇摆不定的同事心里有了底。这跟光靠PPT上几个漂亮图表,或者口头许诺,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且,这个“物”还不仅仅是客观事实,有时候也包括你基于事实的判断和思考。比如,我们分析完市场数据,看到某个细分市场增长迅速,怎么样谈论这个机会?不能光说“这个市场好”,而是要加上自己的判断,比如“我认为这个市场之所以增长快,是因为某某技术突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而我们恰好在这个技术上有积累,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投入的领域,并且我认为在未来三年内,我们有机会占据这个细分市场15%的份额。”这种带判断的谈论,才更能引发共鸣和深入讨论。

言之有据:怎么让“说”更具说服力

怎么样谈论,还需要“言之有据”。这比“言之有物”更进一步,意味着你的论点需要有证据支撑,而不是凭空想象。这个“据”可以是数据、案例、行业分析、专家意见,甚至是你的个人经验。关键在于,这些“据”是可靠的,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

我见过不少人,谈论问题的时候,上来就下结论,但问他为什么这么认为,却说不上来,或者就是一句“我感觉”。比如,在讨论一个新媒体推广策略的时候,有人提议加大某个平台的投入,理由是“我感觉这个平台用户多”。但事实是,根据我们后台的用户画像分析,那个平台的用户与我们的目标客户匹配度并不高,真正能带来转化的,是另一个相对小众的平台。这就是没有“据”的谈论,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时候,用我们公司在数字营销领域的实践经验来举例,会比空泛的理论更让人信服。比如,针对电商客户,我们经常会强调A/B测试的重要性。怎么样谈论A/B测试?不是简单说“A/B测试好”,而是要结合实际案例,比如“我们曾经为一家服装电商客户优化商品详情页,通过A/B测试,我们发现将‘立即buy’按钮的颜色从蓝色改为红色,转化率提升了8%。这说明,即便是细节的调整,只要有数据支撑,就能带来显著的业务增长。”这样的谈论,既有事实,又有论据,而且是客户能感知到的价值,自然有力量。

说到底,有没有“据”,直接决定了谈论的“硬度”。没有硬度的谈论,就像没有骨架的身体,软绵绵的,很难站住。尤其是在需要说服别人,尤其是那些有决策权的人时,他们更看重你拿出的证据,而不是你的口才有多么华丽。

言之有道:怎么让“说”更有逻辑和章法

除了“有物”和“有据”,怎么样谈论,还需要“言之有道”。这里的“道”,指的是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你想想,你有一肚子好东西,但如果表达得杂乱无章,别人听起来费劲,甚至理解错了,那也前功尽弃。

我们公司做项目管理时,最强调的就是沟通的清晰性。无论是内部汇报,还是对客户说明项目进展,都有一套基本的沟通框架。比如说,先陈述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再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说明预期效果和下一步计划。这样的结构,就像给别人画一张路线图,让人一目了然。很多人在谈论的时候,容易跳跃式思考,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或者把解决方案和原因混在一起,让听者摸不着头脑。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关于新业务拓展的讨论会,一位负责人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多小时,听得我云里雾里的,后来才弄明白,他其实想说的核心是“我们应该进入XX市场”。但因为缺乏清晰的逻辑结构,把市场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内部资源匹配等信息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反而让人抓不住重点,最后讨论了好久,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怎么样谈论,有时候也体现在对不同听众的“因材施教”。一个技术专家,一个市场经理,或者一个高层管理者,他们关注的点可能完全不同。对技术专家,你可以深入聊聊技术细节和实现难度;对市场经理,你需要突出市场潜力、用户反馈和推广策略;而对管理者,你更需要强调投资回报、战略匹配和风险控制。同样的“物”和“据”,用不同的“道”来呈现,效果天差地别。

言之有度:怎么控制“说”的边界和节奏

“言之有度”是怎么样谈论中常常被忽视的一点,但它同样至关重要。这里的“度”,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谈论的边界,二是谈论的节奏。

所谓谈论的边界,就是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以及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谈论什么内容。尤其是在涉及公司战略、敏感数据或者未公开的信息时,就得格外谨慎。我见过一些因为口无遮拦,在不恰当的场合透露了公司一些未公开的研发项目信息,结果引起不必要的市场波动,最后追究起来,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种“说”的失控,代价是巨大的。

还有一点是关于谈论的节奏。一个好的谈论者,懂得什么时候该加快语速,强调重点;什么时候该放慢语速,让对方有时间消化;什么时候该提问,引导对方思考;什么时候该倾听,捕捉对方的反馈。比如,在介绍一个复杂的技术方案时,如果一直用飞快的语速讲,听者会非常吃力。但如果一直用慢悠悠的语速,又可能让人觉得拖沓。关键是要根据现场的反应和内容本身的需要来调整。

我还记得有一次,跟一家潜在客户沟通我们的解决方案。客户那边有几位核心决策者,其中一位对我们的技术细节非常感兴趣,会不断地打断我,问各种技术问题。另一位则更关心成本和上线时间。我当时就根据不同人的提问,切换了谈论的焦点和深度,让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信息。这中间,我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既要满足那位技术爱好者的求知欲,又要顾及那位更务实决策者的需求,同时还得控制好整体的谈论进度,不让会议失控。

言之有效:怎么让“说”最终产生结果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怎么样谈论,最终要体现在“言之有效”上。再好的话,说出来如果没有效果,那也只是“空谈”。这里的“有效”,就是指你的谈论能够达成预期的目的,比如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促成合作,或者影响决策。

我见过太多的人,在会议上发言滔滔不绝,但会后大家还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任何改变。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谈论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或者没有提出可行的、能落地的方案。甚至有时候,谈论的方向完全跑偏了,大家忙活了半天,发现最后定的事情跟最初想讨论的问题几乎没关系。

“言之有效”的谈论,往往是目标明确的。在开始谈论之前,你就应该清楚自己想通过这次谈论达到什么目的。比如,是想争取到某个项目的资源?是想说服团队成员接受一个新的工作流程?还是想让客户相信我们能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有了明确的目标,你的谈论才会有方向,也才更容易衡量最终的效果。

我们公司在与客户合作时,会特别注重“有效性”。每次项目启动前,都会有一个详细的沟通会,明确项目的目标、交付物、时间节点和双方的职责。会议上,双方都会有人负责把关键的讨论点和达成的共识记录下来,形成会议纪要,并明确下一步的行动项和负责人。这样,谈论就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而是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总的来说,怎么样谈论,是一个从“我说我有”到“我说你能懂”再到“我说你能信”最终到“我说能成事”的进阶过程。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反思和学习,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道、言之有度、言之有效”,让每一次谈论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