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为什么断臂求生?
导语
“断臂求生”一词常用于形容在危急时刻舍弃一部分以保全更重要部分的无奈之举。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航运企业,中国远洋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愕的“断臂”决策:剥离旗下的散货航运业务。本文将从中国远洋自身困境、行业大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远洋“断臂求生”背后的原因。
一、自身困境:巨额亏损难以为继
近年来,中国远洋的散货航运业务持续亏损。2020年,该业务板块亏损额高达7.92亿元。2021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4亿元。巨额亏损已严重拖累中国远洋的整体业绩,成为其“心头大患”。
散货航运亏损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运力过剩导致运价低迷,二是行业竞争加剧,三是航运成本不断攀升。而中国远洋在这些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导致其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行业大环境:传统航运模式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航运需求放缓。此外,受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活动大幅减少,对航运业造成沉重打击。传统的散货航运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传统散货航运依赖于大宗商品贸易,而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低迷。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海运集装箱化程度不断提高,散货航运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中国远洋的散货航运业务固守传统模式,难以适应行业变革,导致其竞争力不断下降。
三、国家政策支持:推动航运业转型升级
国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远洋“断臂求生”的决策。随着国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倡议的推进,航运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国家也提出了航运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国家鼓励航运企业向集装箱航运、特种船舶和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中国远洋的散货航运业务与国家政策导向不符,难以获得政策支持。而剥离散货航运业务,则可以轻装上阵,专注于集装箱航运等战略转型方向。
结语
中国远洋“断臂求生”的决策是一次痛苦的抉择,但却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自身困境、行业大环境和国家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远洋壮士断腕,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正如中国远洋董事长李绍鸿所说:“断臂求生,是为了更好地重生。”剥离散货航运业务后,中国远洋将集中资源,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向国际一流航运企业迈进。而这,也正是“断臂求生”的最终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