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怎么样?”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背后却藏着无数人的好奇、期盼,有时甚至是担忧。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印象里,觉得还是那个“靠天吃饭”、“出门一把泥”的模样。但其实,那只是过去式了。近些年,尤其是近十来年,安徽农村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我去过的、打过交道的村子,那真是日新月异。
我记得刚开始接触乡村工作的时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人才流失”。年轻人都想去大城市,去沿海,去能看到希望的地方。农村嘛,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还有一些不愿意离开故土的“留守户”。那时候,村里有什么项目、有什么新事物,第一个反应就是“能不能吸引年轻人回来”。这是个大难题,很多政策出台,很多投入,最后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这几年,情况明显不一样了。当然,不能说所有村庄都一样,差距还是挺大的。但总体趋势是,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从脱贫攻坚到现在的乡村振兴,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资金、政策、人才的倾斜。我看到不少之前荒废的土地,现在被规划出来,建起了生态农业园区,搞起了特色种植养殖。有些村子,光是靠集体经济,就能把村容村貌彻底改变,甚至有钱给村民分红。
我还记得在合肥周边的一个村子,之前也是很普通,年轻人出去打工,剩下的老人种点地。但因为靠近城市,政府给他们做了些基础设施的升级,比如污水处理、道路硬化。后来,有几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觉得这里的生活节奏慢,空气好,就想着回来发展。他们结合了当地的土特产,比如一些野菜、土鸡蛋,做起了线上销售,还搞起了乡村旅游。结果,不仅他们自己收入提高了,还带动了村里其他留守的村民一起干,有的负责采摘,有的负责包装,一下子就有了生气。
说到基础设施,这绝对是大家最直观感受到的变化。以前,有些地方,进村的路还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你去安徽农村看看,绝大多数村庄,主干道都硬化了,柏油路、水泥路,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而且,路修好了,很多其他配套也会跟上来。
公共服务这块,变化也很大。比如,以前村里可能连个像样的卫生室都没有,小病还得去镇上。现在,很多村子都有了村医,配备了基本的医疗设备,甚至有些村子还建起了乡镇卫生院的升级版,很多检查都能在村里做了。通信和网络更是不用说了,基本上跟城里没啥区别,4G、5G信号全覆盖,很多老人现在也学会用智能手机了,跟在外地的子女视频聊天,看新闻,方便得很。
电力、供水这些,之前可能还会有时不时停电、断水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山区。现在,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改造升级了不少。我参与过几个项目,为的就是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接入城市供水管网,或者建设更现代化的集中供水设施。这虽然听起来是“小事”,但对于村民来说,那可是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
传统意义上的安徽农村,就是靠种地,靠农业。这种模式,抗风险能力弱,收益也有限。所以,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最需要“新思路”的地方。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子开始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光是种粮食,还要把农产品深加工,比如把粮食变成米粉、面条,把水果做成罐头、果干。同时,还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让城里人来农村体验生活,采摘水果,吃农家菜。这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消费。
我接触过一些合作社,他们不仅组织村民一起种植,还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议价能力强,风险也分散了。还有一些村子,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比如某个地方盛产某种特色水果,他们就围绕这个水果做文章,建冷链物流,拓展销售渠道,甚至开发果汁、果酒。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小农经济”和“现代农业”的思路结合起来。
当然,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比如,如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如何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如何吸引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管理。我见过一些刚开始做得不错的项目,后来因为管理跟不上,或者市场变化,又遇到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种好地”,更要“会经营”。
我们常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这几年,确实能看到一些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年轻人回流到农村,或者选择在农村创业。他们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也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遇到的不少年轻人,他们不是简单地回到农村种地,而是把城市里的经营模式、互联网思维带到农村。比如,有的在农村开起了民宿,设计得很有特色,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度假。有的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卖当地的农产品,把家乡的好东西推向全国。还有些人,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比如学农业技术的,就回来搞智慧农业,用科技手段提高种植效率和产品质量。
当然,这部分人群还是少数,而且他们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要注重培养“新型农民”。这些人不一定有高学历,但他们有学习能力,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并且有自己的经营头脑。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从种养殖技术到农产品营销,再到农村电商,让农民掌握更多本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求。
尽管变化巨大,但说实话,安徽农村的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前面也提到了,人才依然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村子,虽然硬件设施上去了,但软实力,比如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村民的组织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城乡差距也依然存在。虽然农村在发展,但城市的吸引力依然巨大。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回流”和“创业”,很多还是集中在靠近大城市、或者有旅游资源的地区。那些偏远的山区,发展起来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需要更长期的投入和更精细化的指导。而且,产业发展还需要更强的市场意识,不能光凭热情和政府的补贴,要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所以,回答“安徽农村怎么样”,我的感受是: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它不再是刻板印象里的那个样子,它有活力,有希望,但同时,它也面临着实实在在的挑战,需要我们继续投入,继续探索,用更务实的态度去“细耕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