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缠论什么意思”,其实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要我说,它不是一套教你“看图说话”的指标,更不是什么“圣杯”。简单来说,缠论就是一种对市场波动本质的独特观察和描述方法,核心在于“均线系统”和“中枢”。但你要是以为就这么简单,那可能就掉进坑里了。
最初接触缠论,很多新手都会卡在均线系统上。觉得就是几根均线交叉、粘合、发散,有点像老一套技术分析。但其实,缠论的均线系统,更侧重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度”。我们看均线,不仅仅是看价格穿过均线,更关键是看均线本身是如何运动的,它们是怎样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合力”或者“离散”的状态。
比如,几根均线粘合,缠论会告诉你这是“同级别平台”,是多空力量在某个价位区域胶着。但粘合的“时长”、“形态”以及它之前的“走势”,都有讲究。有时候粘合是为了接下来的爆发,有时候粘合就是个“死局”。我记得早些年,在分析一个化工股的时候,股价在某个区间反复震荡,均线也粘合得像一团麻线。当时很多人觉得没机会,我却从均线运动的细微变化里,看到了一股暗流涌动。后来的走势证明,那是一次成功的“抄底”尝试。
理解均线系统的“动量”和“趋势”的语言,比死记硬背“金叉银叉”要重要得多。均线是市场的“脉搏”,缠论提供了一种解读这种脉搏的方式。
缠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中枢”。很多人理解成一个震荡区间,觉得价格在里面横盘就是中枢。我得说,这只说对了一半。中枢更像是市场在某个时间段内,多空双方“角力”的“能量场”。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演化的。
一个中枢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均线系统的“纠缠”和“盘整”。但关键在于,中枢的“级别”和“结构”非常重要。一个日线级别中枢,和一个小时线级别中枢,代表的含义和影响周期是完全不同的。我曾经在交易一个科技股时,市场在一个相对窄幅的区间内运行,均线也显得混乱。我一开始没太在意,觉得是个小级别的盘整。后来仔细一看,才发现那其实是一个更大级别的中枢的“第三段”或者“次级别背驰”。如果当时能识别出来,就能在更低的价位介入,并且拿得更稳。
中枢的存在,代表着市场能量的“积蓄”或者“释放”。它不是简单的“横盘”,而是市场在某个价位区域,通过一系列的“走势”和“结构”,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新的趋势。我常常觉得,中枢就像是市场在“呼吸”,有吸有吐,而缠论就是要帮你理解这个呼吸的节奏和力量。
缠论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它强调“走势”的“结构化”。这不是说要把K线图画成什么奇怪的图形,而是说,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是有其内在的“结构”和“逻辑”的。比如,一个“上涨三段”,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
我记得刚开始学缠论的时候,总想着把每笔交易都“缠论化”,恨不得每个小级别的波动都要套进去。结果呢?弄得自己精疲力尽,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对“级别”的误判,导致操作失误。后来慢慢明白,缠论的“走势”是一个“由小见大”的过程。你要先看懂大的级别,然后才能理解小的级别是如何嵌套在里面的。
我曾经尝试用缠论去分析过一个热门的消费品股票,当时市场正处于一个调整期。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分析它的小周期结构,但忽略了它处于一个更大级别的“上涨中枢”的“第三段”的概率。结果,我在本应“持股待涨”的时候,因为对小级别“背驰”的过度解读,提前卖了,错失了后续的更大涨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对“级别”的把握,是理解走势结构的关键。
说到“背驰”,这是缠论里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很多人把它看作是“反转信号”,一旦出现背驰就立刻买入或卖出。我只能说,这种理解过于绝对了。缠论里的“背驰”是一种“能量衰竭”的信号,但它不一定导致“反转”,更可能是“延续”。
我曾经在分析黄金期货的时候,连续几次看到价格在创新高后出现“MACD背驰”,当时我以为是个绝佳的卖点,连续几次尝试做空,结果都被“暴力拉升”直接止损。后来我才意识到,缠论里的“背驰”更多的是一种“概率”的指示,而不是“必然”的反转。你还需要结合“级别”、“中枢”以及“其他走势结构”来综合判断。
我后来总结了一个经验,在分析“买卖点”的时候,不仅仅要看MACD、KDJ等技术指标的背驰,更要结合均线系统的“状态”以及“中枢的结构”。比如,一个价格在大幅上涨后,均线系统已经开始发散,即使MACD出现了一点背驰,但中枢结构依然稳固,这时候的“背驰”信号就不如在下降通道中,均线系统已经开始纠缠,并且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底分型”时的背驰那么可靠。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缠论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种“思考市场”的方式,一种“解构”市场波动的方式。它不是一套固定的“招式”,而是一种“内功”。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看盘”,去“实践”,去“复盘”。
我接触过的很多朋友,都想找到一套“万能公式”,学了缠论之后就能“一夜暴富”。这是不可能的。缠论讲究“学、习、思、辩、行”。“学”是学习理论,“习”是去实践,去看盘,“思”是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辩”是辩证地看待每一个信号,“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操作。
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失败。有因为对“级别”的误判而踏空行情,也有因为对“中枢”结构的理解不到位而过早离场。但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关键在于,你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缠论的精髓,不在于你背下了多少理论,而在于你能否用它来“理解”和“应对”真实的交易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