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平潭发展前景如何,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风大”或者“岛屿经济”。我接触这块儿也有些年头了,实话讲,早期的时候,确实有过不少拍脑袋的规划,也走了些弯路。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些就否定平潭,那也太片面了。眼下,感觉平潭正在摸索出一条更务实的、更接地气的发展路径,这里面的机会,我觉得还是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最早,平潭的定位很响亮,一个“加快发展、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那时候,很多政策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希望能快速上来。我记得刚来那会儿,各种招商会、项目对接会没少参加,感觉就是要什么给什么。但很多项目,说实话,落地之后,对当地的产业支撑和长远发展,作用就那么回事儿。感觉就像是搞“形象工程”,一时热闹,但根基不稳。
后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平潭的定位也变了,从“特区”升级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这个转变,在我看来,是关键的一步。它意味着不再是单纯的政策优惠驱动,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融合,来构建一个更具活力的经济体。大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产业的“内生性增长”,而不是单纯的“外延式扩张”。
这种变化,从实际操作层面就能感受到。以前是“你有什么项目,我们尽力匹配政策”,现在更多是“我们希望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和配套”。这种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塑造”的转变,我认为是平潭发展前景的第一个积极信号。
说实话,刚开始平潭也在摸索自己的产业方向。旅游肯定是最直观的,但单纯靠旅游,尤其是在岛屿环境下,一年能有多少天是旺季?而且,旅游的附加值如何提升,怎么形成产业链,也是个大问题。我见过一些做旅游配套的,比如民宿、餐饮,也做了一些文创产品,但总感觉少了点“核心竞争力”。
现在,平潭在明确“一业为主,多业支撑”的思路。旅游依然是基础,但它开始和更多的产业发生化学反应。比如说,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政策,平潭在发展对台经贸合作上,以及对接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天然的优势。
尤其是在物流、跨境电商、以及与台湾在生物科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产业合作上,我看到了不少有潜力的项目。举个例子,前两年,我接触过一个做海产品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的项目,他们看中的就是平潭的港口条件和对台的海运便利性。如果这个能做起来,就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
还有就是数字经济。虽然听起来有点虚,但在平潭,因为政策的开放性和先行性,一些数字经济的服务平台、数据处理中心,也在悄悄地落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设施,对于未来数字产业的发展,我觉得会是“基石”般的存在。
平潭zuida的底气,除了自然风光,就是它那个“一岛一港”、“一人一口岸”的独特海关监管模式,还有越来越优化的营商环境。从过去的“特区”到现在的“综合实验区”,政策的叠加和深化,让平潭在吸引人才、资金、技术方面,有别于其他地方。
就拿人才引进来说,过去我们可能只关注高科技人才,但现在,平潭在吸引一些在特定领域有经验的台籍人才,以及在金融、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领域的人才方面,都推出了不少有吸引力的政策。我认识几个在大陆发展多年的台湾朋友,最终选择到平潭创业,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政策便利性和对台的友好环境。
再者,像“金融30条”、“人才30条”这些具体的政策落地,并不是一句空话。很多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创业补贴、住房支持等方面,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政策的落地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流程上的磨合,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顺畅。
我记得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咨询注册公司的事宜,以前可能要跑很多部门,盖无数个章。现在,很多流程都可以on-line完成,或者“一站式”办理。这种效率的提升,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是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成本的节省。
当然,不能只讲好的一面。平潭发展,依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人才的“留存”问题,虽然在吸引上做出了努力,但如何让这些人才真正融入当地,长期发展,还需要持续的政策和环境优化。还有,岛屿经济固有的物流成本、资源承载能力,都是需要长期去克服的。
最关键的是,再好的政策,再宏伟的蓝图,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产业上。前两年,我也见过一些项目,最初规划得很好,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不了了之。这其中,有市场的原因,有管理的原因,也有对当地环境和政策理解不到位的原因。
所以,与其问“平潭发展前景如何”,不如去看看“平潭正在做什么,哪些项目在真正落地,哪些人真正赚到了钱”。那些能够真正对接国家战略、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并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
总的来说,我觉得平潭的发展,正在从过去的“政策洼地”向“创新高地”转变。它的前景,与其说是“政府说了算”,不如说是“市场和实践说了算”。那些能够抓住政策红利,同时又脚踏实地,在产业上不断深耕的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机会。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