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能维持多久?” 这问题,圈子里头聊起来,说法可多了,有的听着挺玄乎,说跟天象有关,有的又归结于纯粹的资金游戏。但老实说,我倒觉得,这问题看似简单,背后牵扯的却是一堆实实在在的生意逻辑,以及人心那点儿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关键在于,我们到底说的是哪种“泡沫”?是刚上市那会儿,大家一股脑追捧,股价一路飙升的“情绪泡沫”?还是说,某些新兴产业,在技术还没完全成熟、商业模式还在摸索的时候,靠着资本的注入,硬生生撑起来的那种“增长泡沫”?这其中的区别,大了去了。
不少人一听到“泡沫”,就想到“崩盘”、“割韭菜”。确实,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案例,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最终都变成了泡沫破碎后的狼藉。但有时候,我也觉得,把所有快速增长、高估值的情况都简单粗暴地归为“泡沫”,可能有点片面。毕竟,很多时候,这种“泡沫”也是市场在尝试新事物、寻找新增长点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我记得几年前,某个做智能家居的公司,刚出来的时候,估值高得离谱。产品还没大规模量产,概念满天飞,投资人排着队往里投钱。当时很多人都在说这是泡沫,说这公司迟早要完。但有趣的是,这家公司后来确实经历了一段调整期,但它们没有死掉,反而把很多技术和产品细节打磨得越来越好,最终反而抓住了市场需求,现在也算是个稳定发展的企业了。你说它当初有没有泡沫?肯定有。但这个泡沫,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它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去验证自己的方向,去吸引那些真正懂行的人才。
所以,我更倾向于把“泡沫”看作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增长预期”,这种预期,有时候是基于真实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潜力,有时候则可能掺杂了过度的乐观情绪,甚至是虚假的繁荣。关键在于,这种预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实际的产品、服务、盈利能力,或者说是持续的技术迭代,来支撑它。
说白了,任何“泡沫”之所以能维持,背后总得有股“动力”。这动力,可以是真金白银的持续输血,也可以是市场情绪的自我强化,或者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想象空间。关键是,这动力能撑多久?
以我接触过的几个电商平台为例。最早的时候,大家都拼命烧钱补贴用户,搞各种低价策略,用户数量像吹气球一样往上涨。那个时候,很多平台都没怎么盈利,甚至亏损严重。但是,大家依然觉得这是“泡沫”的魅力——只要用户够多,未来总有变现的办法。事实也证明,当用户基数达到一定程度,一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比如广告、增值服务、数据变现),之前看似“泡沫”的部分,就可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来源。
但是,如果这些平台的用户增长一旦停滞,或者用户质量不高(比如很多都是薅羊毛的),而又找不到有效的变现途径,那之前吹大的“泡沫”,就很难维持了。就像前两年,某些直播带货的平台,一度非常火爆,但一旦平台规则收紧,或者流量成本上升,很多内容创作者和商家就开始感到吃力,用户增长也进入了瓶颈。这时候,如果里面有太多是靠“烧钱”吸引来的泡沫,就很容易破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他是做VR内容的。他当时跟我说,VR技术其实很有前景,但现在的用户体验,包括设备成本、内容丰富度,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说,他们公司目前的估值,有一部分是基于未来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泡沫”。但他们也在努力,希望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内容创新,让这个“泡沫”变得更“扎实”,最终能支撑起现实。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有些“泡沫”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里面有强大的利益相关者在积极维系。这包括了早期投资者、创始团队、甚至是一些为之背书的行业意见领袖。
想想那些IPO前估值极高的科技公司,在上市前后,往往会有一系列的操作来维持市场关注度。比如不断放出利好消息,强调未来的市场潜力,甚至通过一些“概念炒作”来吸引新的资金。如果这家公司本身有核心技术,或者有颠覆性的商业模式,那这种维系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只是在原地踏步,或者所谓的“颠覆性”其实是空中楼阁,那这种维系,就更像是给泡沫打气,直到它最终破裂。
有时候,我也觉得,我们身处其中的很多行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泡沫”的成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区分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哪些只是虚假的繁荣。对于我们做生意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预测泡沫何时破裂,而是要看清楚,在我们所处的领域里,那些“泡沫”的成分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支撑的,以及我们自己的企业,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正能创造价值的点,而不是盲目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估值。
我一直觉得,任何商业模式,最终还是要回到成本、效率和可行性上来。一个所谓的“泡沫”,如果不能通过实际的经营活动,把成本降下来,把效率提上去,最终实现健康的盈利,那么这个泡沫,迟早是要破的。
举个例子,我曾参与过一个项目,当时整个行业都在讲“共享经济”。我们跟风也搞了个共享X的模式,号称能解决多少多少痛点,估值也涨得挺快。但后来发现,运营成本高得吓人,用户使用率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高,而且,很多用户行为也不太可控,导致损耗率很高。最终,这个模式就很难以为继。你说它有没有“泡沫”?当时肯定有,但这个泡沫,很快就被高昂的运营成本和低下的实际效率给戳破了。
同样的,很多号称“颠覆性”的技术,如果迟迟无法在成本和性能上取得突破,无法转化为用户能够接受的、且愿意付费的产品,那么再大的“泡沫”,最终也只会是空中楼阁。我见过不少因为过度依赖资本输血,而忽略了自身造血能力的公司,它们看起来风光无限,但一旦资本收紧,或者市场风向一变,就立刻显露出虚弱的本质。
所以,回到“泡沫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它取决于泡沫本身的“成分”,以及支撑它的“动力”是否真实、是否可持续。有些泡沫,可能是在市场快速发展、技术不断迭代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超前预期,它可以通过后续的努力,逐步转化为现实,实现“软着陆”。
而另一些泡沫,则可能完全是基于虚假的繁荣、概念的炒作,或者是不切实际的承诺。这种泡沫,一旦遇到外部的压力,比如经济下行、政策变化,或者仅仅是市场情绪的反转,就可能发生“硬着陆”,造成巨大的损失。
对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去关注那些有扎实技术基础、有清晰商业逻辑、并且能够持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的领域。即使它们在早期看起来不够“耀眼”,估值也不够“夸张”,但只要根基够稳,它们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让最初的“预期”一步步变成现实,而不是仅仅维持一个脆弱的“泡沫”。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