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猪价行情走势如何?”这问题,问出来就带着点焦虑,也带着点期待。我常跟同行说,别总盯着那日日跳动的数字,更得看背后的逻辑。这行,一年四季,甚至每个月,都有它的“脾气”,不是简单一句“涨”或“跌”就能概括的。
说到底,猪价这玩意儿,最根本的还是供需关系在作祟。今年,我们这边的规模场,产能恢复得比预想的要快一些。尤其是去年底到今年初,那会儿猪价跌得厉害,不少养殖户想着“赶紧清栏回本”,结果一下子把存栏压得太低了。这产能一断崖式下跌,后面想再补上来,就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
但今年上半年,我们看到很多地方的补栏情绪又上来了。一是价格有所反弹,养殖户觉得有盼头了;二是环保压力相对缓和了一些,一些之前被卡着的项目重新启动。像我们年前就在做的一些环保升级改造,现在基本都稳定运行了,这也能让养殖户心里踏实点,敢于去扩大规模。
不过,说产能恢复快,也不能忽略细节。关键在于“结构性”的问题。比如,一些散养户,受限于资金、技术和环保政策,他们恢复产能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大型养殖企业,他们的优势在于标准化生产和抗风险能力,所以一旦行情向好,他们能更快地释放产能。
产能说了算,需求端也不能忽视。今年,说实话,消费端的提振效果,咱们都看得见,但也得承认,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一飞冲天”。去年下半年,大家手里钱袋子还是有点紧,猪肉消费确实受到一定影响。进入今年,情况有所好转,尤其是一些节假日,比如五一、端午,猪肉消费量是有明显增长的。
但要说全年都保持那种强劲的增长势头,那有点难。我接触的不少屠宰厂老板,他们也反映,虽然大集团采购量稳定,但一些中小型的饭店、餐馆,他们对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一旦猪价稍微往上走,他们就会压缩猪肉的进货量,转而使用其他肉类,或者减少菜品。
还有一点,大家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在变化。现在很多人不光看重价格,更在意吃得是否健康。像一些品牌猪肉、生态猪肉,虽然价格高一点,但销路反而不错。这说明,消费升级的趋势是存在的,但它跟整体的猪肉消费能力,有时候是会打架的。
政府的调控政策,对猪价的影响,那是“四两拨千斤”的。年初,为了稳定生猪价格,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比如鼓励规模化养殖、发放仔猪补贴等等。这些政策,对于稳定产能、防止价格过度下跌,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政策的影响,往往需要一个传导过程。而且,市场本身也有它的“惯性”。比如,当猪价下跌到一个临界点时,即使有补贴,很多养殖户出于风险考虑,还是会选择减少投入,甚至退出。反过来,当猪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市场上的恐慌性上涨情绪又可能被放大,即使没有政策干预,价格也可能冲高。
今年,我们尤其要关注政府在“收储”方面的动作。当国家收储增加,那对市场来说,就是一个明确的利好信号,短期内提振价格效果很明显。反之,如果收储减少,那市场就得更多地依靠自身供需去调节了。
要说今年猪价行情走势,就不能不提饲料。玉米、豆粕,这俩“成本大户”,今年波动也挺大的。尤其是豆粕,受国际市场影响,价格可以说是“坐了过山车”。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养殖成本,也间接影响着我们对猪价的预期。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合作农场,玉米价格一下子涨了差不多10%,豆粕也跟着涨了5%。那段时间,他们的每公斤猪肉的生产成本,就一下子提高了好几毛钱。可关键是,猪价并没有跟着同步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养殖利润就受到了很大的挤压。有些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调整饲料配方,或者使用一些替代原料,但这又可能影响到猪的生长速度和肉品质。
我们自己公司在饲料采购上,也尝试了多种策略,比如提前锁定部分玉米、豆粕的采购价格,或者寻找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性饲料。但说实话,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想做到完全可控,难度还是很大的。
总的来说,今年猪价行情走势,我认为总体上是围绕着“供需再平衡”在展开。上半年,由于产能的低谷,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但消费端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所以价格的上涨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下半年,随着产能的逐步恢复,市场竞争会加剧,猪价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当然,这中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极端天气会不会影响饲料产量,有没有新的疫情爆发,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黑天鹅”,打乱原有的节奏。
我个人的看法是,今年猪价大幅回调的可能性不大,但想要重现去年的高位,也比较困难。更可能是一种“稳中有波”的态势。对于养殖户来说,关键在于把控好成本,优化生产管理,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和仔猪的成活率。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市场信息,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在波动的行情中,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
我们公司在做的,就是一方面巩固自身的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比如直接对接一些大型餐饮企业,或者发展自己的品牌猪肉产品。这样,即使整体猪价不高,我们也能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来保证利润。这大概就是这个行业里,最实在的“年景”看法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