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到底怎么买才不踩坑?

股指期货 (1) 22小时前

银行理财,到底怎么买才不踩坑?_https://m.jnkyh.com_股指期货_第1张

“如何buy银行理财?”这问题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门道可多了。很多人一听银行理财,就觉得是高枕无忧的定存升级版,殊不知里面水深着呢。我这些年接触、操作过的产品,见过的、听过的各种情况,有时候觉得,真不是随便点几下手机就能搞定的事。

别光看收益,风险才是第一位

刚入行的朋友,或者对理财概念还不那么熟悉的,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盯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那些宣传得天花乱坠,承诺收益动辄四五个点甚至更高的,你得想想,凭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轮不到你随便抓。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客户拿着一份某股份制银行的“高息”产品来问我,收益率写得特别高,但是风险等级却标的是“R2中低风险”。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R2风险等级的产品,能给到那么高的收益?细看之下,发现这个产品投资方向涉及一些非标资产,而且结构复杂,一旦底层资产出问题,本金受损的概率可不是一点点。

后来深入了解,发现这类产品往往通过复杂的嵌套,把一些原本风险较高的资产包装进来,再用比较“迷惑人”的销售话术和相对高的预期收益来吸引客户。这种时候,我就一定会跟客户强调,看收益之前,先看风险等级。银行理财产品,最基础的风险等级划分是R1到R5,R1是低风险,R5是高风险。在银行guanfang渠道,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而且有明确的说明。别被销售人员口头承诺的“保本”、“稳赚”冲昏头脑,合同里是怎么写的,才是最真实的依据。

当然,风险评估也不是死的。同一个风险等级,不同的产品,底层资产的暴露程度、期限、流动性都有差异。所以,在buy前,我个人习惯会先问清楚产品的投资方向,是固收类为主,还是权益类占比较高,是银行自己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发行的,还是代销的其他机构的产品。这些细节,决定了你这笔钱的“长相”和“脾气”。

产品超市里的“参差不齐”

现在的银行APP,界面都做得越来越漂亮,理财产品也像个“产品超市”,五花八门,看得人眼花缭乱。很多时候,你想买点“稳健”的,点进去一看,有“封闭式净值型”、“开放式净值型”、“现金管理类”,还有一些以前的“保本保息”的老产品(虽然现在基本没了)。这里面,我最看重的就是“净值型”这个概念。

以前的银行理财,很多都是“预期收益型”,到期给你固定的收益,这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波动的影响,但风险也相对集中在银行本身。现在的净值型理财,更接近公募基金,产品的净值会随着市场行情上下波动,这意味着你的收益也会有涨有跌。这其实是更透明、更市场化的做法,但也就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见过不少客户,本来是想买个“低风险”的,结果选了一款名字听起来挺稳的净值型产品,市场一波动,净值跌了,就开始焦虑,甚至想赎回。这时候,我就会解释,净值型产品,就像坐船,有顺风也有逆风,关键看你选择的是哪种类型的船,以及你能不能承受得了风浪。现金管理类产品,风险最低,收益也相对较低,适合短期闲置资金;一些纯固收类净值型产品,波动会小一些;而如果里面有股票、债券、甚至另类投资的,波动肯定就会放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要关注它的管理人是谁。如果是银行自己的资管子公司发行,通常来说,其对自家产品的管理能力和风控体系会更熟悉。如果是代销其他机构的产品,就需要多一份审慎,去了解代销机构的实力和口碑。

“封闭期”和“开放期”的考量

买银行理财,避不开“封闭期”这个概念。有些产品,你买了之后,就得等到封闭期结束才能赎回,期间哪怕你想用钱,也没办法。我遇到过一些客户,急用钱的时候,发现买的理财产品还在封闭期,急得不行。所以,在buy前,一定要弄清楚产品的封闭期是多久,以及是否有开放赎回的安排。

特别是对于那些期限比较长的产品,比如一年、三年期的,一旦买了,流动性就受到了很大限制。如果你的资金可能随时会用到,那么选择开放式或者灵活赎回的产品会更合适,比如一些现金管理类或者货币市场基金的银行代销产品。当然,这类产品的收益通常不会太高。

对于那些暂时不需要动用,并且能承受一定期限限制的资金,选择中长期限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收益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优势。但是,这里面也需要注意,期限越长,市场利率变动的风险也就越大。如果未来利率上升,你手上持有的却是低利率产品,那就会显得不划算了。

buy渠道的选择:线上与线下的考量

现在buy银行理财,渠道非常多,最常见的就是银行的手机APP或者网上银行,还有就是直接去银行柜台。我个人更倾向于线上操作,因为方便快捷,而且产品信息展示得更全,可以对比。但是,也得承认,有些年纪大一些的客户,或者对线上操作不熟悉的朋友,去柜台办理会更安心一些。

在柜台buy,你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跟银行的理财经理沟通。但要注意的是,柜台的理财经理,虽然是专业人士,但他们的主要职责也是销售产品。有时候,他们会优先推荐一些银行有销售指标或者利润更高的产品,而不是最适合你的产品。所以,即使是去柜台,你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见过一些因为沟通不畅,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buy到不合适产品的案例。比如,有客户在柜台听了一番介绍,觉得产品不错就买了,结果回家才发现,这个产品是嵌套了好多层,风险比他想的要高。所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充分的沟通和信息获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信息披露”背后的真相

我一直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信息披露”。产品说明书、合同、风险提示书,这些文件虽然枯燥,但里面包含了所有关键信息。别嫌麻烦,一定要仔细阅读,特别是关于产品投资方向、风险等级、投资比例、费用、业绩比较基准、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等部分。如果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直到你完全明白为止。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一款产品的说明书里,对于底层资产的披露写得非常模糊,只提到是“集合信托计划”、“私募基金份额”等。这种信息披露不足的产品,我会建议客户慎重考虑。因为你根本不清楚你的钱最终投向了哪里,风险到底有多大。

判断一个银行或一个产品是否靠谱,也可以从它信息披露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上入手。那些愿意把产品细节、运作方式、风险点都清晰地展示出来的,通常会更让人放心一些。相反,那些遮遮掩掩,或者用各种术语绕来绕去的,就要格外警惕了。

什么时候该说“不”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一点是,当你对一个产品有任何疑虑,或者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宁可不买,也别勉强。市场上的理财产品那么多,总会有适合你的。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或者被别人的话影响,就稀里糊涂地把钱投进去。我有时候会跟朋友们开玩笑说,买银行理财,就像谈恋爱,得看对眼,得了解,得有信任,不能被盲目的热情冲昏头脑。如果你觉得这个产品“太好”,好到不像真的,那它大概率就不是真的。